视频丨中国“绿色武器”破浪走出国门,以此实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11-22 11:14
海关数据显示,今年前10个月,我国风电机组累计出口额达103.3亿元,同比增长44.9%;太阳能电池累计出口105.6亿元,同比增长69.7%。清洁能源设备出口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类别。我们再看看清洁能源装备出口大省山东。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基金会单桩。未来它将矗立在英格兰东北部海域,像一根“魔针”支撑着整个风力发电机,以面对汹涌海浪的考验。 在山东蓬莱,这家涉足风电设备生产18年的企业,正在引发关注,即将交付一批出口欧洲的海上风桩设备。直径11.5米、长100m的“巨型钢柱”制作eters 依靠尖端制造和精密级焊接工艺。据该负责人介绍,几年前该公司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,但今年出口比例已达到80%。 蓬莱某海洋重工公司负责人蒋海涛:国内风电企业竞争较多,产能订单也趋于饱和。经过初步调研,我们发现,在遥远的欧洲,有一个相当大的风电开发计划。 海上风电桩的基础隐藏在海面下方,以承受风浪的不断影响。它们不仅需要坚固的结构,而且部件的整体误差也必须精确到毫米级。今年,该公司又下了德国户外无桩无转段风电订单。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高要求为了节省时间和质量,他们创造性地开发了多丝半窄间隙埋弧焊技术。 蓬莱某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工艺技术部部长 范明林:一般焊缝在50~60毫米左右。我们减小了坡口角度,焊缝可以做到30毫米左右。焊接效率通常可提高40%以上。 蓬莱一家船用重工公司管理人员姜海涛:一开始我们还有点紧张,但当客户最终通知我们没有装配问题时,我们才松了一口气。在随后的二期项目中,客户将所有单桩全部交给我厂。 经过多年转型,公司已申请300余项自主海上风电专利,成为国内唯一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超大型海上风电供应商。其出口产品占欧洲市场20%以上每年帮助减少近3000万吨碳排放。目前,他们正在加快深海风电设备的部署,攻克深海风电平台浮式基础平台的难题,为2027年首个商业项目做准备。 “码头直装”新模式助力大型风电项目高效登陆海上 直径11.5米、长度数百米、重量超过2000吨的风电设备如何顺利运输出口?山东蓬莱探索出“港口直装”新模式,让这些“铁巨人”高效驶向全球市场。 在山东蓬莱某海洋重工企业生产基地,记者看到,巨型气桩从工厂堆场直接运至码头装运出口。全新无缝“码头直装”模式,去掉公路运输环节产品的瓶颈。 蓬莱海关副关长于朝旭:以风电为清洁能源的产品为主的工程装备曾出口到蓬莱港。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超大货物,公路运输困难,成本较高。这个问题一直制约着企业的发展。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企业自备码头开放、出口设备直接安装、现场查验放行等查验监管模式。 从“有限陆路”到“码头直装”,精准服务让出口效率翻倍。过去需要九天才能发货的设备现在只需五天即可发货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,还允许企业扩展到更大、更重的海上风电设备。目前,蓬莱3家海工公司12个泊位已对外开放。 智能电网为太平洋岛国提供中国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中国绿色贸易已从出口单一设备升级为引领成套系统解决方案。从东南亚海岛到南美山区,中国技术为解决当地能源痛点、传播绿色发展提供了智慧。 在山东烟台某电力公司微电网实验室,监控屏幕实时显示马尔代夫多个岛屿的电力运行状况。 KU.海外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,2021年他们为当地安装智能电表时发现,不少岛屿每天停电十次,柴油发电仍是主要电力来源。因此,他们主动为当地打造集发电、储能、调节于一体的智能绿色电网。 朱光帅 OV董事烟台某电气有限公司工程服务部:客户在开始搭建这个系统的时候,确实有很多疑虑。主要原因是系统是否可靠,能否发送来电。完成后,看到确实发电了,负载增加了,他们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。 “中国计划”不仅改变了当地的能源结构,也带来了人才的本土化。起初,公司无法招聘当地的电气工程师。如今,一半以上员工为本地人,光伏、风电运维均实现本地化。 烟台某电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赵正聪:以前是打游击战,现在逐步打阵地战。在全球范围内,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,我们需要设立本地化办事处,将中国的计划推向海外。 王彦明 总队副科长烟台海关综合业务二司企业管理科:我们加大了清洁能源行业高级认证力度,定制培训项目,帮助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享受比常规企业低20%的更高通关税率,让企业享受更快的通关速度。 (央视记者 王晨 宋建春 蓬莱电视台 烟台电视台)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